张家港,有韧性

2025-09-29 来源:张家港发布 作者:张家港发布

近日,《2025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专题研究报告》公布了2025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富强县名单,张家港位列全国第二。

很多人还记得,2个月前,张家港刚刚入围2025赛迪百强县榜单,连续32年稳居中国百强县(市)前三甲,并被列为7个“超强县”之一。

从曾经的“一穷二白”起步,张家港埋头苦干,磨砺出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明星城”,也熔铸了以城市命名的张家港精神。

张家港,还是那个张家港。

站在2025年四季度的“入场口”,明显能感到张家港铆着一股劲,像平静江面之下的浪潮卷出水面,浩浩荡荡奔涌而来。

9月的最后一个完整星期,5个项目接连签约、开工、竣工——

9月27日,总投资2.58亿元的良银机械工业纺丝专用配套压力容器生产制造项目顺利开工,建成后将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

9月26日,佰杰利斯要在张家港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功能性快速大豆蛋白标杆生产基地。图胜新能源装备项目开工,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性能、高质量的分离设备产品。

9月25日,天齐锂业在张家港落地第二个全自动化电池级氢氧化锂(碳酸锂)工厂,在此之前张家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电解液生产基地。

9月22日,张家港经开区与采埃孚亚太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协议,扩大采埃孚智能底盘技术的本土化布局。

这里面既有新招引项目、又有产业链延链项目;既有本土企业增资项目,也有外资再投资项目,给张家港码足了信心。

张家港市委书记韩卫讲过这样一句话,张家港经济和张家港精神一样,是有韧性的。

怎么去解读这种韧性?答案其实就在两句话——能“负重奋进”,更敢“轻装上阵”;能“敢于争先”,更会“补短补缺”。

张家港的发展担子重,产业结构重,城市转型升级一直持续。但它不是轰轰烈烈的颠覆,而是在“4+4+N”传统、新兴、未来产业体系框架下,让传统产业长出新枝,让新兴产业拔节生长,让未来产业应时而生。

作为张家港本土崛起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沙钢集团,2025年迎来了自己的50周年。50年来,沙钢以场景化推动传统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箭齐发,让绿色成为沙钢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沙钢自加压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六边形战士”,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再用创新去走出一条沙钢的新路子。

沙钢的故事,是张家港传统产业的故事,也是张家港的城市底色。

如今,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一条条充满活力的新兴和未来产业链在张家港加速聚势,催生着生产力的新质反应。

9月15日,天兵科技自主研制的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完成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天兵科技是全球第一家液体火箭首飞即成的民营火箭研制企业,上榜全球独角兽企业。天兵科技因为张家港数十年来培育的一条完备工业产业链而来。天兵科技发现,在张家港,火箭95%的零部件都可以在方圆100公里内找到供应商。由此,张家港成为了具备领先优势的液体运载火箭整机,以及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布局了一个向天空要梦想的未来。

天兵科技与张家港的故事,就是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故事,也是张家港的过去与未来的交集。

此外还有,陶氏在张家港投资建成的第19个项目——陶氏有机硅扩建项目落成,至此,这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张家港累计投资30亿美元,张家港也成为陶氏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集聚地。卓世航空工业级大载荷无人飞行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张家港高新区(塘桥镇)投产,有力填补张家港无人机整机生产领域空白。华芯晟高频高速通信介电材料项目签约落户冶金园(锦丰镇),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将为5G、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提供关键支撑。

今年以来,张家港以重大项目矩阵为支撑,形成了“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良性循环。掰开项目名单细看,京东方华灿LED外延及芯片、大族激光装备及华东总部二期等8个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清单,金恒奥达智能装备等5个项目跻身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名录,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项目数量创历年之最。

这份“量质齐升”的项目答卷,既彰显出张家港对优质资源的磁吸力、对产业布局的前瞻性,更传递出张家港在筑牢产业生态、夯实发展根基上的持久耐力,这是张家港韧性最生动、最有力的印证。

9月18日下午,长江入海口的张家港港码头江风轻拂,清脆悠扬的汽笛拉长声调,满载30000多吨货物的“GREEN SUAPE”轮缓缓驶离泊位,正式开启前往南美洲的航程,预计最快32天后便可精准抵达秘鲁钱凯港。这标志着中远海运特运南美西直达快航(张家港港—钱凯港)班轮开启首航,实现了张家港与南美关键物流节点的直连。

中远海运特运南美西直达快航(张家港港—钱凯港)班轮是全国第一个件杂货固定班轮。张家港港是全国县域口岸第一个亿吨大港。与其说,这是一个理所应当的碰撞,不如说,新航线的启航正是恰当其时。

张家港是依江而生、以港而兴的一座城市,正在加快提升港口区位优势。80.4公里长江岸线上,一条黄金水道正加速释放“黄金效益”。今年前8个月,张家港外贸进出口1832.6亿元,出口已连续20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

张家港要以港强市,就是要积极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全力打造江海联动的枢纽港、特色港、物贸港,通过港口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让港口资源与地方经济彼此赋能。

而彼此赋能的重点是做优做强冶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等产业,打造“五个千亿级、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张家港,已经规划好了实施路径。

在光束汽车张家港工厂,每84秒就有一台新车驶下生产线,每天创造6700万元产值;实现从接单到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定制车周期被压缩至7天。一套高度智能化的制造体系,让光束汽车已成为宝马全球生产网络中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基地之一。

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光束汽车主动融入张家港“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总体规划,与地方汽车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2024年带动张家港汽车制造行业增长55%;而作为主阵地的经开区,已经成功引进了光束汽车、采埃孚、麦格纳、加特可等一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头部企业,打通全产业链。一条清晰可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已然崛起。

在国富氢能,从最开始的氢瓶,到加氢站、电解水制氢、氢气液化装备等,每一个都是自主研发的成果。张家港是一座富氢城市,国富氢能在这里培育出了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国内首创”“行业领先”“打破垄断”等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持续书写着张家港氢能产业向新攀高的密码。

到2026年,张家港将力争在产业规模上集聚氢能企业超100家,年产值超30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的氢能产业先行集聚发展区,打造极具竞争力的长三角“氢走廊核心点”。

通过港口的发展来聚集产业,让产业的集聚推升港口的发展。张家港正在将港口大“流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大“增量”。这也是张家港的韧性。

2025年,是张家港的“发展优势提升年”,重振“港口区位优势”,放大“产业集聚优势”,厚植“共同富裕优势”。在这里,你可以读懂张家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城市样本。

张家港的韧性,从不是冰冷经济数据,而是浸润着民生温度、怀揣着人民情怀,把每一份发展答卷都细细写在百姓心坎里的鲜活实践。

走在张家港的街头巷尾,或是乡村田埂,总能撞见让人心里暖暖的日常。“家门口”的小河清澈见底,抬头望见的天空常是湛蓝,居民小区的楼下绿意更浓。作为全国唯一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的县级市,张家港正用温柔的方式,把生态、民生、文明与富裕,揉进老百姓的日子里。

逛菜场是很多张家港人的日常,位于市区的暨阳菜场的变化,让这份日常多了几分舒心。推开菜场大门,暖橙色的灯笼透着温馨,老式供销社风格的招牌勾起回忆,智能溯源秤又透着新鲜。

主城区的老旧小区,也在悄悄变样:斑驳的外墙刷上了新漆,楼下多了整齐的停车位,楼道里的灯亮了,居民们路过时,总会忍不住多打量几眼,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又有了新模样。目前,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已完成七成多,127栋老楼正慢慢找回“青春”。

傍晚的沙洲湖,夕阳把湖面染成金色,一群“蓝马甲”穿梭在绿荫间,他们是市民巡访团的成员们。这支10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已经攒了近1万小时的活动时长,2.7万余个小问题被一一解决,整改率高达98%以上。每月第三个周六的“洁净家园日”,更是成了全城的约定:老人带着孩子擦栏杆,年轻人帮着清理杂物,大家一起动手,把家园收拾得干干净净。

日子过得舒心,钱包也要鼓起来,张家港的共同富裕,藏在乡村的田埂上,也藏在就业的岗位里。在南丰镇的农田里,高标准农田连成一片,绿油油的庄稼长势正好。以前种粮大户种庄稼靠经验,现在有了示范基地,收成稳了,收入也高了。2024年,南丰镇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600万元,位列全市第一。城里的就业市场也热热闹闹,2024年1.7万人找到新工作,累计新增参保5万余人,大家攥着稳稳的幸福,脚步也更踏实。

晨曦微亮,薄雾轻笼的张家港,如江南水墨画般静谧。

老城杨舍老街的“青砖灰瓦、巷陌纵横”与“田”字架构的城区快速路网遥相呼应;双山岛的生态湿地与保税区繁忙码头构成独特画卷;沙洲湖畔的波光粼粼与市区的现代楼宇交相辉映……

所以,什么是张家港的韧性?

答案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行动与坚守:是让每一片发展热土都涌动创新动能,是让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人都饱含幸福底气,更是在赓续过往荣光、开拓未来征程的道路上,始终目标如磐、矢志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