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 | 张家港民营企业,何以高位“出圈”?

2025-09-08 来源:部分图片来源丨沙钢集团 永卓控股等 作者:张家港发布

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榜单——张家港8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家企业上榜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各项入围数量继续稳居苏州各区县(市)首位,以实打实的成绩,又一次在民营经济的“年度考卷”中交出亮眼成绩。

港城8家企业凭什么上榜?

创新为笔 绘就“硬核实力”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在沙钢集团海力码头,长江江面上船只往来,其中不乏定期运输废钢的船舶。作为现代钢铁业的重要铁素原料,废钢可大量替代铁矿石,目前沙钢集团每年废钢用量超700万吨。江苏沙钢钢铁有限公司废钢处处长助理程宏表示:“每使用1吨废钢生产,可减少1.6吨碳排放、450公斤标准煤,还能减少4.3吨固体排放。”

不过,废钢运至码头只是第一步,其来源复杂、种类繁多,如何精准定级一直是钢铁企业的难题。程宏介绍,废钢主要来自机械设备报废、建筑物报废(如钢结构、彩钢瓦)及日常钢制品,共分22级,不同级别之间价格差异显著,以往全靠人工肉眼目测和经验判断。

为解决这一问题,沙钢集团在2022年启动废钢智能定级系统项目,依托算力与盘古大模型,实现废钢识别、定级全程无需人工参与。当装载废钢的船只靠岸,系统便会启动,仅需4秒钟就能得出整车定级结果。江苏沙钢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宋彦称,该系统覆盖码头19个点位,每个点位会进行20至40次整车抓拍图像采集以形成最终等级,目前沙钢集团每年通过该系统完成约100万吨船运废钢定级,节约成本约150万元。

这套AI系统从逐层定级、杂质报警到判级扣杂,全流程提供“眼睛”与“大脑”,成功破解废钢定级难题,对后续工艺使用及原料成本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在AI技术的助力下,不仅废钢定级进入智能化,沙钢集团的钢铁生产也愈发智能。

走进沙钢集团的智能轧钢车间,不见往日轰鸣的人工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臂精准作业、数字大屏实时跳动生产数据——这家以2024年2706.49亿元营收位列主榜第22位的钢铁巨头,靠“智改数转网联”实现效率跃升,排名较去年再进1位。

不止龙头企业,更多上榜民企都带着“创新基因”。攀华集团深耕高端板材领域,攻克超薄镀锌板技术难题,排名上升31位;东华能源聚焦绿色化工,研发的低碳烯烃生产工艺得到突破,排名提升54位……8家企业中,5家实现排名进位,户均营收达859.97亿元、同比增长5.76%,总营收占苏州入围企业的22.04%——这份增长,正是张家港民企“以创新破局”的最佳注脚。

为何频频“育出”百强企业?

营商为壤 滋养“生长活力”

 企业要扎根于区域发展,必须以良好营商环境为依托,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企业扎根的深度与发展的广度。

今年3月,张家港举办的“暨阳面对面”之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现场气氛热烈。“暨阳面对面”这一活动由来已久,已然成为沟通政企的关键桥梁。无论是企业门口公交站台的设置这类关乎员工出行便利的民生小事,还是新增项目用地这类影响企业未来布局的重大事项,都被提上议程,大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暨阳面对面”之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是张家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张家港围绕提升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和重要应用场景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严格落实“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简化企业开办、变更、注销工作流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长效机制;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保障科创资源,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推进数字赋能,推行涉企现场执法检查“综合查一次”等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做优涉外服务;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强化法律服务与信用应用,强化多元解纷服务。此外,张家港还在全省率先推行产业扶持政策“积分制”管理,将扶持政策统一纳入涉企服务一体化平台系统,实现线上申报评审、集中兑付、直达快享……

苏州锴威特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国华曾在采访中直言,张家港对每一家落户的企业都是重视程度空前,全方位助推。多年来,这座城市始终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温度,为企业搭建成长舞台。也是在这样的营商环境之下,锴威特能够心无旁骛搞技术,并最终在2023年成功上市。

正是这样“精准滴灌”的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既有“敢闯”的底气,又有“能闯”的硬气。2024年,全市4613家“四上”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1.8%,贡献了68.3%的营收、66.8%的利润、66.9%的利税,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作用愈发凸显。

如何让荣光延续?

“走出去” 开拓“未来空间”

“光守着本土不够,要在更广阔的市场中找机遇。”这是张家港民企的共识。

这份开拓的勇气,也早已刻在张家港民企的基因里。从村办企业发展而来的永卓控股,是张家港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2024年,永卓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山东永成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碳纤维一期项目在山东威海荣成市竣工投产。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永成新材不仅实现了YC11S(T1100级别)超高强度碳纤维千吨级工业化量产,更与浙江省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助力碳纤维产业和国产大飞机事业发展,助力永卓控股正式从“黑色冶金”跨界“黑色黄金”。

在张家港民企的“走出去”版图中,从来不是单点突围,而是集群式的协同共进。这种协同,是资源的高效整合,更是发展视野的量级跃升:沙钢集团与上海科研院所共建钢铁新材料实验室,研发成果实现快速转化;国泰集团依托长三角港口群,拓展跨境电商业务,成为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中的“常客”;华芳集团重磅布局新疆石河子,24万锭纺纱项目一期开工……

在企业“走出去”的背后,也是张家港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精准赋能。推动民企“走出去”,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通过政策引导,让企业在协同发展中找到补链强链的切入点,在区域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也不只是简单的减税降费,而是将“培育百年老店”的理念深植于制度设计中,既引导企业守住“深耕主业”的定力,又鼓励企业保持“拥抱变化”的活力,敢于突破技术瓶颈、敢于开拓新市场。这种“放”与“管”的平衡、“守”与“变”的引导,为张家港民营经济的持续壮大搭建了稳固的舞台。

从8家民营企业在全国市场中脱颖而出,到如今民营经济成为张家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份成长并非偶然。以创新为内核,让企业在技术突破中掌握发展主动权;以营商环境为保障,让企业在公平、高效的环境中安心发展;以协同为动能,让企业在区域合作、产业联动中实现价值最大化……未来,张家港将有更多民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