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张家港⑩丨张家港港务集团:通江达海“链”全球

2025-06-27 来源:张家港发布 作者:张家港发布

在长江入海口的黄金水道上,张家港港务集团码头繁忙如常,货轮穿梭不息。2022年,这里开通了首条直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线。目前,航线网络已覆盖中南美、非洲、西亚等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这里,中国船舶已与世界连接,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乘风破浪、通达四海。

从工程车辆到盾构机

从大型项目物资到储能柜

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

仓储业务部副经理潘兵

见证着直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线

开通后的显著变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

从这里扬帆起航

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向全球

随着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的蓬勃发展,港口迎来了更多超高、超宽、超长货物的吊装作业挑战,这对港口的作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堆放在我们公司012A场的10套风电叶片,长度达到83米。”潘兵指着堆场介绍道,“这类货物需要重吊船进行抬吊作业,对吊装设备的起吊能力、旋转半径和稳定性要求非常高。”为了确保这批货物的吊装安全,港口作业团队精确计算货物的重心和起吊点,制定了完整的吊装方案,确保吊装平稳。从精密计算到方案落地,从设备调试到现场执行,这套成熟的货物作业体系,正是港务集团成为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物资重要港口的底气。

在硬件布局不断完善的同时,服务体系也实现全面升级。港务集团推出的“重进重出、一港装卸”的“张家港模式”,已形成覆盖报关、集港、装卸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运力中心经理田明大告诉记者:“直达快航的开通,让从张家港起航的货轮,只需25至30天就能到达东非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较以往运输时效提升50%以上。”时效提升的背后,是服务模式创新带来的连锁反应——如今每周发往南美、非洲、东南亚的班轮已增至2~3班,船舶周转效率显著提升,构建起货方、船方、港方协同共赢的生态闭环。

站在码头前沿,远眺长江碧波,田明大直言,通江达海的天然地理条件,是港务集团码头成为众多“一带一路”航线起点的核心优势。“张家港是长江流域的战略节点,能将海运网络向内陆延伸。而中远海运特运已在海上建立起了联通各大洲的‘海上高速公路’,与港务集团的合作打通了内陆与海洋的全链条。”田明大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中远海运特运在港务集团预计完成近130万吨货运量,同比增长近35%。

港口互联互通,带来的是贸易的共荣与合作的深化。“在效益港口建设方面,我们将持续放大‘水水中转’优势,深化中远海特战略合作,不断创新开辟航线。”张家港港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建明说,港务集团将继续打造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物资的重要港口,扩大“张家港模式”影响力,持续引进企业新资质,深度嵌入临港产业发展,助力地方企业“新三样”出口。

从首条直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线开通,到如今的多线路协同,张家港港务集团用实践诠释着“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起点上,张家港港务集团将继续以开放之姿破浪前行,在浩瀚的蓝色航道上,留下更多合作共赢的海上丝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