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氢」云

2025-03-14 来源:张家港发布 作者:张家港发布

初春时节,长江之畔的张家港传来产业强音:国富氢能与德国Wankel航空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研发氢动力系统及液氢应用技术,为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低空飞行器注入绿色动能。

“目前,双方共同开发的低空氢动力系统样机已初具雏形,并与国内的头部企业完成了氢能发动机的测试。未来,传统无人机将突破续航短瓶颈,实现‘绿色长航时’。”在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凯看来,在低空经济被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背景下,液氢技术以其零碳特性成为航空转型的“硬核选项”。

低空高飞,“氢”舞飞扬。

张家港这座长三角工业强市正积极抢滩氢能产业新赛道,构筑全链条生态矩阵、健全“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叠加政策扶持“组合拳”,驱动“氢港制造”向“氢港创造”战略转型。

全链布局

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景的产业闭环

在沪宁沿江高铁“动脉”上,“复兴号”列车呼啸而过,穿行于张家港的城乡版图。距这条“钢铁长龙”数百米处,矗立着一座现代化加氢站。

银白色的储氢罐在阳光下闪烁,来往的氢能公交车在10至15分钟内就“加足马力”,能“跑”300至350公里。

如今,张家港已开通9条氢燃料电池公交线路,奔流在港城大街小巷的223辆各类氢能车辆和500余辆共享氢能自行车,已成为这座“富氢城市”独有的绿色风景。

在张家港港务集团码头上,5台氢燃料港口专用牵引车高效进行着港区内件杂货水平运输作业,它们的最大牵引载重量达60吨,相比燃油车,可降低能源消耗30%左右;

在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里,全省首个“氢光互补”智能微电网建成投用,通过微电网的形式消纳氢燃料电池检验过程中产生的电量,年发电量可达13.5万千瓦时,实现碳减排108吨……

一个个崭新的应用场景,昭示着张家港氢能产业未来已来。

2018年,张家港发布首份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氢能全链条产业生态。短短几年间,我市集聚40余家氢能产业企业,打造出百亿级氢能产业创新集群。

作为张家港氢能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国富氢能全力打造“制、储、运、加、用”的氢能全产业链,创造了业内的众多“第一”。

走进其车载储氢系统智能化车间,从铝管到铝瓶,从瓶体刷漆到缠绕,智能化机械精准控制着储氢瓶的生产,实现品质、安全性与性价比之间的精准调和。

“今年,我们将通过液氢全链布局开拓万亿级市场,借力海外基地拓展全球版图,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王凯说。

一个企业的“茁壮成长”史,往往能映射出一座城市产业崛起的精彩轨迹。

得益于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张家港氢气资源极为丰富。在制氢方面,华昌化工、东华能源等企业有着深厚的技术实力,最大外供氢气量可达20万吨/年。

在储氢方面,国富氢能加氢装备及供氢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中集圣达因是国内最大的低温贮运装备生产企业,开发设计出国内首台商用液氢球罐。

在加氢方面,建成省内首个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目前已布局5座加氢站,加氢能力达3.2吨/天。

在氢能技术上,张家港也走在前列。氢燃料电池堆是提供动力的“心脏”,技术门槛极高。华昌能源专注燃料电池催化剂—膜电极—电堆—发动机—测试设备全产业链自主研发与快速迭代的能力,产品性能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纵观张家港氢能版图,既有龙头企业“顶天立地”引领,也有细分领域骨干企业“枝繁叶茂”支撑,共同撑起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森林”。

创新驱动

技术突围与生态骤变的乘数效应

从上海出发,跨越23个省,国内首台零碳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已在中国版图上行驶上万公里……这座“移动实验室”搭载的燃料电池系统来自张家港人才企业——年仅“5岁”的亿创氢能源科技(张家港)有限公司。

既要驱动车辆跋山涉水,又要为精密检测设备稳定供电,这种“双线作战”的技术要求,曾让无数氢能企业望而却步。

“当时接到任务只剩90天,就像要同时指挥两支风格迥异的交响乐团。”亿创氢能总工程师洪绍景眼底仍闪烁着攻坚时的锐气。

通过在实验室展开“白加黑”的“突击战”,团队最终成功自主研发出一套能量管理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同时为高电压平台的整车提供动力,还能为低电压平台的检测设备稳定供电,实现了不同电压平台之间的高效能量转化。此外,系统通过功率跟随策略,能够实时响应整车驱动系统的需求:轻踩油门踏板时,整车低速平稳行驶;深踩油门踏板时,系统瞬时输出澎湃动力,满足加速需求。

技术突围的背后,是亿创氢能刻在基因里的创新密码。“我们每年将三成营收投入研发,以保持创新活力。”亿创氢能常务副总经理杜超谈起公司“30%创新法则”,满脸骄傲。

在优质产业与先进技术之间画上一个乘号,激发两者的乘数效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而这个乘号,归根结底是产业创新生态。

高能级科创平台是激发创新“裂变”的坚实底座。张家港通过内联外引,先后建成苏州市氢能产业创新中心、氢云新能源研究院等多个氢能创新平台,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余项;国富氢能、锦德氢能等氢能企业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开展合作,并与多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以期将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破除氢能企业“成长的烦恼”,张家港还牵头集结了一系列氢能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资源,成立“氢能产业人才攻关联合体”,解决了催化剂、膜等关键材料“卡脖子”技术难题。目前,该联合体已成功攻克了30多项技术难点。

让创新活力喷薄而出,还必须过人才关。招引技能人才、留住技能人才,是一场关乎产业未来的大考。

放眼港城,氢能产业创新服务平台、长三角氢能产业人才发展联盟、氢能人才培育实训基地等各类氢能创新平台“拔地而起”,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的研发创新平台为主导、政府积极参与服务的创新体系。

去年,张家港引育江苏省“双创计划”、苏州市“姑苏计划”、张家港市领军人才计划氢能领域人才共3名,新引进产业项目3个、科技招商项目5个,赋能制氢、液氢加注、储能等多个环节。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站上百亿级台阶的张家港氢能产业,才有实力和后劲向着更高处攀登。

生态赋能

全周期服务链激活产业生命力

张家港提出,要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长三角“氢走廊核心点”,这既离不开企业拼出创新驱动的硬实力,更离不开当地优质的营商环境。

今年年初,张家港市智慧氢能公共数据平台进入试运营,整合全市制氢产能、加氢站点及氢能车船运行数据,以“一张图”形式动态呈现氢能全产业链布局。该平台实时追踪碳减排成效,并依托数据流自动生成企业“绿色积分”,为政策兑现提供精准依据。

“原先,氢能车辆必须跑满3万公里才能享受到积分,现在跑满1万公里即可‘触发’积分机制,较原标准提速三倍兑现效率,实现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张家港市重大项目推进中心主任郑远说。

前不久,运昌绿色物流购置10辆百万元级氢能重卡,单辆成本超百万元,通过积分机制快速获得约358万元补贴。企业负责人感慨:“政府的高效服务也是企业的竞争力。”

在长三角氢能产业版图上,这座县域经济强市正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产业生态,打造“政策靶向导航+要素精准滴灌+生态协同进化”的创新体系,以全链条服务刷新营商高度,为氢能产业打造出独特的生长沃土。

政策“工具箱”呈现精准穿透力——

每年动态更新《氢能发展事项清单》,如同产业GPS,从项目投入到技术攻关,从人才引进到金融支撑,指引政企合力破解发展堵点。单列加氢站建设、氢能车船购置专项补贴,形成全周期扶持闭环。

要素保障网彰显服务纵深度——

氢能产业链党建联盟作为产业“中枢神经”,贯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中心、机关单位、金融机构,加速资源共享;依托10亿元暨阳氢能创业投资基金,既为本土氢能企业插上资本翅膀,又化作磁石吸引外地优质项目,强链补链,同步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

基建“先手棋”布局未来制高点——

在全国率先探索油氢电综合能源站模式,加快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港口码头加氢站。从码头加氢站到制储运加用一体化布局,这些超前基建不止服务当下产业,更为氢能社会到来埋下伏笔。

当“港城服务”与“氢创速度”同频共振,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崛起已成定局。

根据《张家港市氢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到2026年,张家港将实现氢能领域“小目标”:在产业规模上,集聚氢能企业超100家,年产值超30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的氢能产业先行集聚发展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氢”云。一幅绚丽多彩的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新画卷正在港城大地徐徐展开。